知识产权创新发展的生命线

2024-06-01 hth全站网页版

  盘活、用好知识产权资源,使其产生效益、推动发展,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区不断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采取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等措施,逐步推动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融合,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最近忙着申请第5项国家发明专利,这次是关于可降解治沙板方面的研究。”4月28日,82岁的余绳鑫老人说。

  采访当天,余绳鑫正“隐居”在银川市苗木场附近的一处简易宿舍里。“我来这儿两年多了,老伴住在城里,我一个人在这儿安静,可以专心看书查资料,做一些研究。”每天11时一顿饭,17时一顿饭,一天两餐简单的生活,余绳鑫很享受他的“山中岁月”。“我一直喜欢发明创造,尤其治沙项目做了20多年,希望把它做好。”

  1958年,余绳鑫第一次到宁夏,风一吹满天黄沙的景象,让他记忆犹新。退休后,60多岁的余绳鑫和老伴开始自学防沙治沙技术。他通过研究传统“麦草方格”治沙技术的优缺点,确定了自己研究和突破的方向:通过保水、保肥、保湿技术的创新,提高苗木成活率、降低人力成本。2003年,余绳鑫在银川市苗木场做了一个模拟沙漠,和家里人一起做实验。经过多次尝试,他们发明了没有盖子的长方体治沙构件。这个发明不仅仅可以为苗木挡风,还能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沙地水分蒸发量。这个发明让余绳鑫在2006年拿到了自己第一个发明专利,老人更加坚定自己的“治沙梦”。2010年,余绳鑫在灵武市大泉林场开辟了7亩“试验田”,在不进行灌溉的前提下,让这块公认治理难度极大的黄色沙脊披上“绿衣”。“一个水壶,四五个馒头,早上出发时装包里,一天的吃喝就解决了。”老伴文润珍说,一个沙脊四五米高,老两口相互拉扯着往上爬。夏天沙子温度非常高,穿着鞋都烫脚。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时间,余绳鑫带着老伴、儿子、儿媳一起研究,先后取得了3项治沙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转化成技术成果。

  “我的那片试验田治沙效果很好,不用灌溉,草种子落上去就能活,这几天就要开花了,柠条开出的黄花,放眼望去,特别漂亮。”余绳鑫说,“这几年陆续有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去试验田看过,都说治沙效果好,但也提出,沙板材料不可降解,不环保,大范围推广可能对环境有影响。”为此,余绳鑫开始大量查阅资料、四处调研,希望有机会能够找出替代治沙板的环保材料。“后来我们得知了淀粉废渣,用马铃薯生产淀粉后留下的淀粉废渣做黏合剂,混合沙子制作可降解的治沙板。”说起新的研究项目,老人滔滔不绝。余绳鑫说,他目前正在向科技部门申报该项目,等项目立项后,就开始研发。同时,他也已经着手准备申请专利。“两年前我的第4项发明专利申请材料已经提交,现在等结果。这是我申请的第5项发明专利。”

  1958年,余绳鑫在银川市碾米厂工作时,喜欢钻研的他很快发明出稗子脱壳机和去稗机,解决了碾米质量上的问题;他将日本碾米机改造成适合本地大米生产的机器,实现产量翻三番,当年银川市碾米厂的技术改造获得国家粮食部门的表彰。后来,余绳鑫被派到新华饭店烧锅炉,未解决工业锅炉热效率低、耗煤量大、对环境造成污染问题,余绳鑫设计发明出新型往复锅炉炉排片,使锅炉燃烧效率显著提升,烟尘减少。该项发明在第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银奖,也被自治区科技、环保部门列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21家单位推广使用后年节约经费近百万元。他利用业余时间,还为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免费提供锅炉改造图纸100多套,帮助上百家单位改造锅炉200多台。

  “小模型最快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打印。”4月29日,在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3D打印创客工坊,一台3D打印机正在运用光敏树脂打印模型,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总监鲁云介绍说,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以3D打印为突破口,攻克了材料、工艺、软件、设备等一道道难关。截至目前,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3D打印技术领域,共申请专利500多项,其中发明350多项;共取得授权专利近200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近100项。

  “3D打印等新兴技术颠覆了传统砂型铸造生产方式,实现‘五无’:无吊车、无模型、无重体力、无废砂及粉尘排放、无温差。”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总监鲁云和记者说,新兴技术在铸造行业的产业化应用,改变了公司铸造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翻砂”车间变为空调工厂,使铸件生产由复杂变简单,生产周期缩短50%。共享智能装备的发明专利“一种多工作箱砂型3D打印设备”在2018年获得第二十届中国专利银奖,这是宁夏第一个中国专利银奖。

  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并实践“铸造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之路=铸造3D打印、机器人等创新技术+绿色智能工厂”的铸造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路径,聚集各方优势研发资源,率先突破3D打印、机器人等“点”上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实现铸造智能单元“线”上集成,形成铸造智能工厂新型模式“面”上构建,进而推动铸造行业“体”上引领带动作用,支撑公司及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将铸造3D打印工艺技术应用于高难度复杂铸件的产业化生产。如发动机气缸盖铸件,其内部型腔结构很复杂,采用传统模具造型的铸造模式,需要做30余个砂芯来组成腔体结构,而且腔体往往呈不规则的三维曲面,导致模具制作困难,制芯也不能完全满足铸件尺寸精度的需求。该铸件采用传统铸造的方式生产,废品率达50%左右,并且需要经验比较丰富的高级技能工人制造。而采用铸造3D打印工艺生产该铸件,30余个砂芯可以一体打印成型,废品率不到2%,铸件尺寸精度也从1毫米提高到0.5毫米。同时,铸造3D打印砂型一体化降低了工人技能要求,生产难度大幅度降低。目前,该公司利用铸造3D打印工艺技术已开发军工铸件、航空航天铸件、发动机铸件、机器人铸件、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高档数字控制机床铸件、压缩机铸件近3万吨。

  陈兴娟在加工厂内。4月28日9时不到,来自甘肃环县的大巴车就停在了盐池县麻黄山乡黄羊岭村兴娟小杂粮米面加工厂门口,大巴车后盖敞开,一会儿工夫就“吞”进750公斤荞面。这显然不是这家加工厂接到的最大订单,老板陈兴娟的手机里存着200多位客户的微信号,来自上海、西安、浙江、北京等地的订单不胜枚举,一年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的小杂粮超过1万公斤。2013年,陈兴娟在村里开办了杂粮加工厂,每天加工杂粮5000多公斤,来料加工后的一部分杂粮被农户收回,另一部分则销售给周边市县,1公斤荞面10元,1公斤小米12元,仅靠销售杂粮,陈兴娟家收入可观。

  最初,陈兴娟销售的杂粮只用普通编织袋做包装,在重庆上大学的儿子提出建议,应该给自家产品起个响亮的名字,让它“有名有姓”地闯市场。全家商议后,“小荞人家”全票胜出。优良的品质配上富有诗意的名字,“小荞人家”杂粮一路凯歌,2014年销量比前一年多出近一倍,之后几年,销量从始至终保持稳定。既要“有名有姓”,还得“有头有脸”,陈兴娟请人专门设计了产品Logo和包装袋,仅包装袋一项,每年花费就超过2万元。此后,陈兴娟乘胜追击,在网上发布杂粮加工销售信息,五湖四海的客户纷至沓来。

  “公司正积极实施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在着重关注专利质量的同时,稳步提高专利数量。截至目前,企业具有国际注册商标22件,国内注册商标40件;共申请发明专利86件,其中已授权专利58件。通过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公司的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断的提高。”4月29日,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管理部总经理孟刚说。

  据介绍,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并学习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持续改良现有氨基酸生产菌种,获得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菌种,同时采用与国内高校、重点院所合作开发及独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共开展39项新工艺、新技术的工程建设项目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指导了企业的生产,大幅度提升了谷氨酸、赖氨酸、苏氨酸等产品的产酸和提取收率,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手工机床早已被电子数控机床代替,制作出的零件精度超准。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运用,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从曾经困难到连订单任务都完不成的企业,成功转型为我国控制阀行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相关这类的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煤制油、核电、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该公司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记者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了解到,近年来,我区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能力、知识产权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有力支撑了宁夏创新驱动发展。“2017年至2019年,补助金额达3659.5万元,极大激励引导了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意识,提升了我区专利质量。”自治区市场监管厅知识产权保护处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我区积极培育高质量发明专利,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政策措施,提高知识产权质量,重点补助授权发明专利、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知识产权示范、优势(试点)企业等。截至2019年,我区共有2项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银奖、27项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我区发明专利实现了由数量提升到质量提升的极大转变。

  截至2019年底,我区共申请专利57358件,共授权专利29990件,共有有效专利16937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65件;有效注册商标57764件;全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地理标志商标25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54件。“宁夏枸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核准41家企业使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核准22家企业使用;“中宁枸杞”证明商标使用企业60家,“盐池滩羊”证明商标使用企业44家。

  我区积极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知识产权示范优势试点企业,以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专利信息导航、企业专利专员培育等工作为重点,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全区发明专利申请排名靠前的企业大多数是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截至目前,我区共有10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4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6家自治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85家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全区知识产权示范、优势(试点)公司数累计达155家,培育企业专利专员457人。通过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指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并运行,209家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邀请两批共20名国家局专利审查员深入企业,帮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难题。

  我区还组织银企对接会,根据公司需求,搭建平台邀请评估机构、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与企业开展项目对接,帮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融资。推动专利保险试点工作,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基础业务培训,面向我区科学技术创新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举办宁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保险业务培训班。通过案例分析、经验介绍、实务详解、保险业务等课程普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实现专利质押融资金额逾6亿元。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

上一篇:【48812】干货材料共享——浇口与流道规划总结

下一篇:特斯拉正与多家3D打印砂型铸造公司合作——电动汽车更便宜的关键

关于我们 hth网页版 新闻中心 hth全站网页版 技术实力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hth网页版全站登录-hth体育网站 COPYRIGHTO 2020 ( ) ALL RIGHT RESERVED. 蜀ICP备18030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