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国家首次对工程技术领域先进典型进行国家级表彰, 50个团队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其中来自广汽研究院的广汽动力总成自主研发团队荣获该称号。
坐落于广州番禺的广汽研究院,是广汽集团的“大脑”。究竟这个“大脑”是如何从动力总成出发,进而承担自主品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重任的?记者近日深入这一研发基地,实地对话动总工程师团队,感受他们的艰辛奋斗历程与总结。
广汽研究院院长吴坚,身上有一股精干低调的广东人气质,他对记者形容,“工程师,就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国家要说明,我们就做什么”,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引领全球,但要在未来发展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企业创新是先进生产力重要的落地和推动力量。广大工程师需要努力把优秀科研成果变成好的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上,为科研成果转化及国民经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发动机是整车开发的重中之重,从这个部件就能看出一个组织究竟是模仿型还是创造型企业。“发动机不搞自主研发,将来一定受制于人。”2008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近二十年的吴坚,笑言被导师相中后“抓”到了广汽研究院,开始担任研发团队技术带头人,转眼就是16年。
在合资品牌、外资品牌几乎垄断中国汽车市场的时候,研发团队开始着手研发自己的发动机。然而,自主研发是很多企业的口头禅,却是一座横亘面前的大山。广汽第一代发动机源自上世纪80年代的阿尔法·罗密欧,原型机许多技术指标、工艺已经落后,且停产多年,很多零部件已无了,要重新组织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多个核心部件也要重新优化升级。
“从最初的图纸到二次开发为能够生产的图纸,相当于推倒重来,几近开发一款全新产品。”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小组成员邵发科娓娓道来。在外方有限的技术上的支持下,研发团队埋头突破:点火从两个火花塞改为一个火花塞、缸盖从重力铸造改成压力铸造,还同步推进了一系列改造升级,最终快速产出合格的第一代产品,实现了广汽发动机“从0到1”的跨越,并在广汽传祺首款中高级轿车上量产搭载,在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亮相。
5个多月改进发动机超500项技术,建立起产品研究开发流程和标准。一支结构符合常理、技艺专精的开发团队浮出了水面。从此,“快节奏”和“高效率”不只是墙上的标语,也成为了广汽动力总成自主研发团队的利器。
从技术被“卡脖子”到如今创新引领,由吴坚领衔的广汽动力总成自主研发团队,十余年潜心研究并汲取了动力总成领域深厚的理论知识,吸取国内外同行产品开发的经验教训,结合自己对技术的研究和积累,以“维护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研究一代”的研发理念,稳扎稳打,一步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最终打造出行业领先的产品。
让吴坚颇感自豪的是,这条“从0到1”的发动机自主创新之路,广汽动力总成自主开发团队不仅走通了,还走到了世界前沿。如今,广汽第四代2.0ATK混动发动机,经认证的最高有效热效率突破44.14%,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一切成绩,皆为过往,在国内蜚声,但相对于国际巨头,研究院还是处于只管奔跑的幼年期,10多年的研发团队也只是完成了初级的毕业礼。面向国家“双碳”目标,团队又投入到了以氢气、氨气为燃料的碳中性燃料发动机研发当中:全球第一款搭载氢电混合系统整车、全球第一款乘用车氨发动机陆续出现,再次发出了中国自主品牌的先声。
广汽研究院动力总成中心发动机系统研发部副部长占文锋和记者说,目前广州基地有13类实验室,1个汽车调校专用跑道,1间年产800台样车的试制工厂。每年试验里程超过1700万公里。韶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中心投入超过33亿元,预计2025年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研发的翅膀已经越伸越长。
数据显示,广汽研究院累计研发投入已超440亿元,打造了“三国五地”全球研发体系布局,中东、东南亚、东欧、非洲、美洲五大板块39个国家和地区开始有了传祺和埃安的身影。飞行汽车、氢发动机、氨发动机、高压无钴电池、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领域已经成型,沉甸甸的科技自立自强还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