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研人”是她始终铭记的身份标签,也是她矢志不渝的奋斗方向。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从一名学术骨干,慢慢成长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女教授,多年的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今年一月江苏省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
王艳,女,1978年9月生,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第十二届优秀科技工作人员、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学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是做网络化制造系统全流程的优化控制方向研究。主持国家86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9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英文学术专著1本(Springer-Nature);应用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10项,以第一著作权人登记软件著作权76项;先后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江南大学教授王艳从事工业互联网智能生产与协同优化方向的研究十年有余,对于她来说,夜以继日、挑灯夜战做科研已成常态。王艳最初研究的是网络化控制管理系统,2010年在与企业的一个偶然合作中,她发现了大部分中小型离散制造工厂都会存在的共性问题,于是开始转变研究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从理论研究转变为应用基础研究最大的困难,是理论上严谨的模型和算法在实际工业应用中往往应对不了复杂的实际工况。”她说,这一要靠理论方法的改进和优化,二要靠充分调研和反复运行调试,这样的一个过程要有细致的思考、足够耐心和唯实求真的毅力。
围绕工业智能系统理论前沿与工程应用,针对制造知识表示与建模、知识自动化发现等关键科学问题,王艳系统地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离散智能优化制造理论新方法,自主研发了智能生产运行一体化优化决策工业软件平台,并依托江南大学轻工特色,在轻工智能装备领域应用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填补相关装备领域国内空白,累计新增利润约20亿元。当“卡脖子”技术难题得以突破时,王艳感受到的那种幸福感是不能够比拟的。“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国,也是光伏背膜涂层需求最大的国家。受工艺、原材料、装备约束,太阳能背膜是太阳能电池组件产业链上唯一尚未实现大规模国产化的光伏辅材。” 王艳主持研发的太阳能背膜协同制造技术与装备项目,解决了生产速度、质量稳定性等行业瓶颈问题,整体技术经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背膜生产线%,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明显降低,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王艳主持研发的大型结构件真空铸造膜智能生产技术及装备项目,解决了12米超宽幅五层共挤功能薄膜工艺与流程智能控制的核心难题,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她介绍说,本项目技术及装备用于航空航天、风电等大型结构件在真空铸造成型的过程中所用的多层复合材料薄膜,全球市场需求以每年两位数增长,“这一项目填补了该项技术及装备的国内空白,售价仅为国外同类装备的1/2。”
“工程科研人”是王艳教授始终铭记的身份标签,也是她矢志不渝的奋斗方向。国以才兴,业以才立。用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反哺课堂,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和科研创新驱动力,也是大学教师的本心。从教以来,始终践行 “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坚持教学与自修相结合,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深深融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
王艳教授担任3名至善生的导师期间,循循善诱,帮他们从社会服务、专业学习、创新拓展多个角度建立每个学期成长和学习计划。她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荣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学生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2018年指导的学生项目荣获江南大学“博动未来”创新挑战赛总决赛第一名。先后指导了3名博士研究生、24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毕业的17名研究生均成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大数据服务等行业创新人才。
由她主讲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连续四年在全院200多门课程评教中排名前2%,在全校平均约2300门中排名2.7%。2011年和2013年,她曾两次获得江南大学教学成果奖;2018年,她与她所在团队的伙伴们,荣获了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无止境,研无中途。一路走来,王艳教授坚守岗位,勇攀科研高峰,严谨治学,兢兢业业教书育人。荣光已成过往,未来王艳教授还将在在科研和教学能创下新的成就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