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作为“管理体系建设年”,我局聚焦部门职能职责,完善运行机制建设,严格落实管委会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各项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创新发展的策略,充分的发挥敢打硬仗的作风,严格规范管理。现就
围绕东湖科学城核心区,率先出台了《关于支持东湖科学城规划建设的十项举措》,提出“一对一”帮扶;“地等项目”保障;打通登记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绿色通道”服务,全力推进东湖科学城整体规划建设。合理上报“三区三线”划定方案,科学有序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空间,最大限度保障争取发展空间。
组织开展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科学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启动高新区7个街道《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全域覆盖;打造具备区域性、引领性和创新性的高质量轨道交通线网,开展了《轨道交通线网优化和用地控制规划》编制;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启动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和指标体系,开展东湖高新区城市体检工作。
强化规划实施,积极地推进光谷总体城市设计、科学岛城市设计项目规划编制,高质高效完成结题;开展光谷中心城南核心区城市设计深化,谋划光谷科学岛地标建筑,高标准服务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落实东湖科学论坛概念方案征集,指导方案深化设计有序推进。以服务企业助推发展为前提,高站位对标总体城市设计,把关设计亮点,注重落实对建筑风貌、公共空间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控要求,实现从规划编制到实施管理的全方位精细化管控体系。
全力推进汽发社区旧城改建、金盛花园等项目房屋征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确保征收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助力“三城”建设,全力做好土地和资金要素保障,2022年顺利完成六次集中供地,无一流拍。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做到产业用地“即来即供”和“标准地出让”,2022年高新区新增工业用地实现100%标准地供地,光迅科技、必盈生物、朗德电气、视博医疗、滨会生物、锐科激光、华康世纪、人福医药、逸飞科技、前沿生物等重点项目相继成功落地。其中,滨会生物项目从挂牌到签订出让合同仅用42天,最大限度为企业节省本金、节约时机。民生、市政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手续稳步推进,已办理划拨项目供地29宗,包含市政道路、供电、供燃气设施、中小学、医院等城市配套设施,为“服务民生补短板”筑牢基础。
助力完善公服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邻里中心选址规划,打造东西邻里社区中心服务综合体标杆样板工程;聚焦城市品质提升,国际征集光谷大剧院、光谷音乐厅概念方案,谋划光谷地标建筑;打造展示窗口,推进城市客厅筹备与策展设计工作,展现光谷发展历史和成就;助力城市精细管理,推动高新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打造设施齐备的宜居社区,推行社区责任规划师制度,将规划管理融入基层治理。
保民生,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完善村集体留用安置用地(房)管理的实施建议》,完善全区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政策体系,保障被征地村民长久生计。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全力落实“保交楼”政治任务,制定“一楼一策”、监管账户管理方案,保障购房业主合法权益。积极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试点工作,印发《加快解决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住房困难问题试点工作方案(试行)》,精准摸排保障对象住房需求和意向区域,实现人房有效衔接。结合高新区存量房源现状,构建试点房源项目库。
稳增长,稳步完成房地产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市级全年指标;抓服务,规范高新区物业市场管理标准。加强房屋安全巡查,严格落实自建房专项整治工作。探索“红色物业”融入社区治理新模式,建立专业化管理+红色物业+基层社会治理三方联动机制。党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发挥物业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扎实开展物业收费不透明专项整治,规范维修资金使用流程及系统账号管理,加强拨付备案历史档案盘点,持续提升物业服务质量。
规范对外审批体系,按照“标准化、系统化、可操作性”的政务优化思路,全面梳理了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物业市场、确权登记、人防等领域50项政务审批和服务事项,形成行政审批“活页夹”。
以“审批从速、监管从严、服务从优”为目标,结合审批流程实际,采取简化内审程序、取消非必要审查环节、合并工作事项、推行并联审查、探索减许可、减审查等特色措施,一直在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对市委党校、光谷文化中心、市三医院等重点项目、公益项目,以高质高效推进项目进度为目标,超前服务、统筹协调,全力保障项目规划建设的提速提效。
积极发挥规划管理统筹作用,对园区工业项目规划审批情况组织全面调研,探索工业项目审批流程的优化,起草《关于加强全区工业项目规划管理的相关意见》,已形成标准化工作手册,为全区工业项目规划管理提供技术保障。探索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五证同发改革实施,研究起草了东湖高新区《关于深化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五证同发改革的实施办法》。
切实推进“多测合一”改革,实行“一次委托、网上办理、联合测绘、成果共享”。全省首次推出“1:500报建地形图免费提供”,现已免费提供1:500报建图33项,为企业减免费用近162万元;全市首次推出“智绘光谷”微信小程序服务平台,企业可网上申请办理“多测合一”服务事项,实现“减资料、减费用、提效率”。
全面推进“多验合一”,完成建设工程联合验收(规划条件核实、配套绿地面积核实、人民防空工程完工备案)的政务优化,发布全新的“联合验收”工作手册以及一次性告知书。完善建设项目规划事中事后监管,明确批后监管责任主体,确保审批监管权责统一。积极研究制定批后监管办理工作流程,推动建立一体化监督管理体系,统筹“批、征、供、用、投”各环节监管职责,形成统一巡查、统一监管的“多管合一”制度。
与武汉“8+1城市圈”、“长江中下游城市群”、银川等城市政务服务部门建立“异地代收代办”工作机制。整合不动产登记、房产交易、缴税、邮寄、权籍调查窗口,设立不动产登记综合受理窗口17个,实现不动产交易、税收、登记多部门业务联办,建立线上线下“一网受理、一窗办结”机制。
优化科室设置,着力强化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率。规范内部管理体系,形成内部管理“活页夹”。
完善高新区国土规划的决策体系,出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章程》,明确会议层级及议事程序,加强区级自然资源和规划统筹管理。
探索土地违法与公、检、法等司法机关联合办案机制,扭转不利局面,营造良好的正向引导和监督管理氛围。完善部门、园区、街道三位一体、规范统一、有机协调的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体系。建立土地执法长效机制,形成加强自然资源执法监管的长效机制的《意见》和《执法指导手册》,联合街道强化属地管理,打通执法监察系统平台信息共享,按照“月清”要求,全力推动卫片图斑核查及问题整改;规范工业用地管理,研究出台《关于规范工业用地管理的通知》等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标准,形成统一的操作规程,指导园区、街道规范工作。
开展政策文件研究,落实全市关于新型工业用地(M0)的政策要求,快速推进高新高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科创机构再集聚,促进全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及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规范村集体留用安置用地(房)供应及集体土地临时利用管理,组织研究起草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新型工业用地(M0)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国有企业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完善村集体留用安置用地(房)管理的意见》及《集体土地临时利用管理规定(试行)》等系列规范文件,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全区土地利用、审批管理的依据。
严格贯彻关于落实占补平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逐一核实自然资源部下发东湖高新区2021年度、2022年度第一批耕地卫片图斑,严格按照整改要求和完成时限,督促街道完成整改恢复耕地地类。
为全面掌握东湖示范区非集建区国土空间利用基本情况,摸清发展的潜在能力与空间,着力解决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破碎、空间布局无序、资源利用低效等问题,整体推进非集建区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发挥国土综合整治的平台和支撑作用,促进产业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并且开展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非集建区国土综合整治规划研究》分析东湖示范区非集建区自然资源禀赋、定位与目标、空间结构和功能等基础上,提出具有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整治实施策略。
深入落实“四位一体”网格化建设,积极地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超前完成武九铁路边坡治理、八叠山东路滑坡治理和长山隧道北侧滑坡治理工作;开展了东湖高新区市政隧道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天马峰北坡不稳定斜坡监测任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区内废弃矿山修复,配合省厅、市局完成马驿山矿区治理工程、顶冠峰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终验;完成高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核查工作,并对部分废弃矿山启动修复方案编制。
2022年,基础测绘项目已建立了东湖高新区南部259平方千米三维景观和地表模型,完成了190平方千米1:500地形图测量、700公里地下管线探测更新、100平方千米地上、地下建筑信息调查工作。
河湖划界确权,已完成列入省级考核名录的6个河湖和列入市级工作清单的6条小型河流的确权工作。依据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划定九峰国家森林公园登记单元线,完成历史遗留林权登记问题的交接、档案清理汇交及建库。健全登记成果更新和应用机制,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数据更新。
信息化建设方面,开展高新区城市信息模型(CIM)一期建设。已获得项目立项批复。提前谋划2023年城市信息模型(CIM)二期项目建设工作,已完成初步建设方案编制。
2023年,我局按照武汉新城“两高地、两中心、一样板”的战略定位,围绕推进“三城建设”,以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武汉新城规划编制为重点,快速推进规划编制工作。配合完成武汉新城总体规划纲要,开展武汉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强化重点功能区规划管控。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开展部分专项规划的编制,启动新城绿环、环九峰山绿道、环牛山湖绿道的方案设计,谋划高新区绿道成网行动;启动高新区轨道线网优化研究,推动形成“鱼”型高速轨道,加快与主城、鄂州方向微循环道路建设。
二是以片区开发为抓手,推动规划的实施。坚持“留改拆建控”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探索高新区城市更新工作机制、实施模式、政策措施、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创新。对于新城片区,明确核心区作为今年城市发展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供应,实现城市集中连片建设;对于关佛片区,重点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拟定三年行动计划,今年重点启动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关山片区,以枢纽功能为主的东站片区,以创新功能为主的软件园片区三个更新单元的编制和项目实施工作;对于低效工业用地,在“工地工用”的基础上,研究出台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实施意见,推动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升级,重塑城市空间价值。
三是以多种方式相结合,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完成高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规划。结合高新区非集建区现状用地及产业特征,完成高新区非集建区规划管理与实施机制研究,做好非集建区项目实施的政策保障。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提出废弃矿山修复或土地综合整治方案,策划3个生态修复和整治项目,综合运用矿山治理、山体修复、耕地整理、公园建设、文旅开发等手段,探索形成高新区特色的、社会资本热情参加的治理模式,打造光谷休闲胜地。
四是以高水平发展为核心,加强要素保障工作。逐步转变“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围绕“稳房价、稳地价”探索房地产土地供应新方式,在源头上控制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布局、价格、时序,助推房地产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保证建筑品质和开发企业合理利润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起拍价;在供地方案中明确熔断后的竞得方式,可以是竞品质、竞方案、竞配建等;实行净地出让,确保企业开发进度。同时,加强供后服务,帮企业解决土地售后问题;加强合同履约监管,形成合同履约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