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内数十台大型设备并排而立,中核集团首席技师张世军站在一台数字控制机床前,正专注地盯着操控面板,一边沉思一边调整着制作参数,随着启动按钮被按下,机床飞快运转起来,张世军不时用冷冻液对原材料的加工内腔进行喷射降温,几个来回下来,一个工艺精细的超薄壁零件就崭新“出炉”了。
“我们最近正在对一个新型薄壁零件进行科研试制,核电、核燃料等工业设施领域不相同于一般的工业批量生产,往往‘一活儿一个样’,所以每接到一个任务,都有必要进行生产前预研工作,包括夹具、工服等都要重新定制与设计。”为此,张世军常常在机床前一站就是一整天,他边用电脑建模,边优化设计程序,再利用数字控制机床的操作系统实施操作。
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海河工匠……作为中核集团首席技师,一连串的荣誉足以显露张世军“大国工匠”的超凡价值。今年52岁的他, 从事核燃料领域多种专用设备核心部件工艺研究和生产试制已经33年。数十年如一日,张世军始终扎根科研生产一线,练就了超薄壁、超精密零件等加工绝技,有效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世界难题,为我国铀浓缩技术完全实现自主化、国产铀浓缩专用设备实现升级换代立下汗马功劳。
心中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张世军常说:“从装夹定位到切削用量,从切削材料到刀具参数,没有我不感兴趣的知识点。”以兴趣为导师,张世军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将所学技术成功应用到科研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带领团队先后解决各种生产难题数百项,以实际行动砥砺“强核报国”之志。
超薄壁筒类零件是新型专用设备中的一种关键零部件,在专用设备中承担着关键的连接作用,其最薄处仅为0.15mm,厚度相当于一张A4纸的厚度,加工难度大。张世军根据零件的结构和加工要点,创新设计了一种“热胀冷缩”的关键装夹方式,实现了0.15mm超薄壁零件加工试制,保证了相关科研试验的顺利实施,成为核工业重大建设项目中自主创新关键技术的标志,在专用设备研制和工业化应用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核电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大直径薄壁铝合金零件批量制造技术探讨研究中,张世军还针对影响加工合格率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了工艺优化工作,重新设计了各个工序的加工内容、切削参数及专用芯轴,提高了关键尺寸的加工精度,加工合格率由原先的40%提高到90%以上,直接节省材料成本125万余元。
核理化院承担的精密专用设备研制工作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其中专用设备关键零部件加工难度极大,主要为薄壁、高精,加工壁厚约为0.2mm,最精加工精度达到微米量级,误差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此外,由于专用设备的运行条件特殊,对多种零件提出特别的条件,传统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手段不足以满足要求,必须不断研究新工艺和新方法。
面对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张世军坦言,攻克的秘诀唯有“刻苦”二字。经过反复钻研和技术攻关,他带领课题组成员成功攻克了多项工艺技术难题,先后研究出薄壁长筒类零件内外圆同步复合精密切削、超薄壁盘类零件精密切削、超薄壁异形复杂结构零件精密成型、薄壁复杂形状盘类零件“连续切磨”、特殊复合材料零件精密车削等工艺方法,打通了核燃料循环领域产业链创新链中的重要环节,为专用设备研制的顺利完成和工业化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某专用设备工业化生产,直接节省材料成本约1400余万元,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某新型专用设备试制及批量制造技术探讨研究中,张世军针对该专用设备关键零部件特点和要求,深入开展关键研发技术与攻关,解决了该专用设备大直径薄壁件的加工工艺技术难题,使生产效率提高了15%,合格率达98%以上,各项创新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批量生产,直接节省材料成本530余万元,节省人力成本100余万元,为该新型专用设备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工艺技术保障。立足新发展阶段,张世军还带领团队积极开展难切削材料加工技术探讨研究,成功解决了加工难题,为国家重点科研任务按时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栽一木树一林,育一人带一群。在岗30余年,张世军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承核工业精神,并紧紧围绕核工业科研生产任务,推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我国核事业相关领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1年,作为专用设备精密加工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张世军被市人社局评定为天津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并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历史使命:要将工作室打造为解决科研攻关的堡垒,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学校,传播、宣传、交流的平台,专用设备制造研发工艺的摇篮。利用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他深入推动“传、帮、带”工作,培养11名高级技师、38名技师,4人获天津市技术能手,4人获中核集团技术能手,10余人次在天津市各类技能大赛获奖,有效激发技能人才工作热情,推动生产加工工艺技术诀窍和经验得到传承和发扬。目前,张世军培养的100多名徒弟,大多数已成为核燃料分离领域专用设备加工领域的中坚力量。
“核理化院主要拥有管理、技术、技能三支人才队伍,随着技能人才梯队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对于技能人才培养的深度、广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核理化院人力资源部(党委组织部)主任颜明介绍,为了进一步弥补技能人才梯队发展“短板”,提高技能人才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眼下,核理化院正在积极启动“张世军技能大师工作室”提升改造工程。“新工作室占地超过1600平方米,总投资近千万元左右,共规划加工技术培养和训练车间、工匠精神宣传展示区、理论教学区及办公区四大板块。我们前期走访了多个省市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参观学习,希望能将工作室树立为天津技能人才的培养摇篮,届时,我们将紧密围绕科研生产和加工任务,面向企业内部和社会服务开展一系列‘工匠’培养教育活动,以此选拔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塑造一支高水准的技能铁军。”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作为我国唯一从事铀同位素分离技术和专用设备研究的科研院所,核理化院不仅有着浓厚的科研氛围和核工业行业特色,还涌现出有着“中国居里夫人”美誉的王承书院士等我国核工业奠基者。在前辈的影响下,慢慢的变多的像张世军一样的“大国工匠”立足自身岗位,潜心苦练技术,致力在新时代新赛道竞速前行,“强核报国”。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个个时代之问,一声声人民之问,犹如一张张考卷,一道道考题,检验着应考者的智慧和勇气。“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的重大突破,其中就提到核电技术,这让我们‘核理化院人’备受鼓舞。”核理化院副院长刘成业介绍,作为我国唯一从事铀同位素分离技术和专用设备研究的研究院,先后取得国家级重大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以及国防科工局、天津市和中核集团授予的科技成果奖500余项,共持有有效专利928项。2021年,核理化院整合优势科研资源,成立了稳定同位素研发技术中心,开发了涵盖民用、放射性医疗等领域的一系列相关这类的产品,将原有技术拓展应用到了国民经济所需要的各行各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核理化院作为核工业的重要科研单位,是核燃料方面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理化院人’,在王承书院士等科学家的精神感召下,为国家攻关承担了多项科研任务。面向未来,我们肯定会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新时代核工业创新发展中去,建成集基础理论研究、关键研发技术、高新产业孵化、高级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研发基地,为我国保障能力的逐步提升及核电、核燃料的自主供应作出贡献。”刘成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