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科学技术合作为云南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品描述
提升科技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指导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支持下,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从2022年起,在云南省腾冲市举办腾冲科学家论坛,搭建先进学术思想交流平台、政产学研互动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科学技术合作平台,打造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的“科技达沃斯”论坛。
2022腾冲科学家论坛将于12月1日开幕。即日起,人民网云南频道推出“科学技术创新看TENGCHONG”专题报道,用举办地“腾冲”的9个拼音字母“T-E-N-G-C-H-O-N-G”,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在科学技术创新、科技入滇、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展望云南“十四五”期间科学技术创新驱动高水平发展的美好愿景。
第五个字母“C”即是“Cooperation”,重点展示云南科学技术创新在校企合作、东西部协作、中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2012年以来,云南成功举办5届科技入滇对接活动,签约项目3000余项,推动了一大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团队入滇落地。
沪滇、京滇、泛珠三角区域科学技术合作持续开展,云南省与上海市每两年共同举办一次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
通过泛珠三角区域(“9+2”)科技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与粤港澳科学技术合作对接交流平台。
建立了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等3个国家级国际创新合作平台。2017年,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施以来,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超过1.2万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坚持不懈推进校企合作、东西部科技协作、中外合作,打造“科技入滇”大平台,积极探索区域科学技术创新合作新模式,吸引国内外高端科技资源入滇落地,为云南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0年11月26日,全球最大最先进的锡冶炼项目——云锡锡冶炼退城入园搬迁改造项目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竣工投产。这个投资超过30亿元、年产7万吨精锡的冶炼项目满负荷生产的话,年产精锡将超过全球产量的20%。
该项目创造了世界锡冶炼史上的多项新纪录,这背后离不开昆明理工大学的核心技术支撑。项目精炼锡核心装备真空精炼炉为昆明理工大学研发,另一个核心设备全自动电热机械结晶机为昆明理工大学与云锡集团联合开发。
近年来,这样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在昆明理工大学不断涌现,并先后应用于中铝、五矿、中核、云锡、昆钢等企业,同时转让至欧美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玻利维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累计产值上万亿元。
不久前,大理州农业农村局组织科技小院专家,对“2022年大理洱海流域绿色种植试验示范项目”的水稻新品种“声农4号”百亩连片示范进行实地测产验收。结果显示,该项目通过引进水稻绿色智能肥,产量提高20%,氮磷减量30%—50%,温室气体排放显而易见地下降,在减污减排的同时实现增产增收。
这一项目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牵头,与云南农垦集团合作,组织全国科技力量云集大理组建的多学科攻关团队开展的项目。
张福锁院士(右二)带领团队在洱海边的农田里开展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供图
11月16日,由昆明理工大学、大理州人民政府、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合作共建的“洱海流域高原遥感创新研究科技小院”揭牌。张福锁表示,高原遥感科技小院的建成将极大地完善洱海流域的观测体系,为乡村振兴、洱海保护、农业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
这些案例是云南推进校企之间良性互动、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用的“立交桥”,云南充分的利用高校科研与人才优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人在上海家中坐,碗里的“菜”却是从云南而来。这不仅是现状,未来还会慢慢的普遍。
这是“云品入沪”工程成果的重要显现。2021年,上海与云南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扩展为云南全省。为推进产业互补,云南印发《深化沪滇产业协作工作方案》,探索“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品牌+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基地”等协作模式,构建研发和孵化在上海、生产在云南、效益在沪滇的合作格局。
据统计,2022年以来,双方共建蔬菜产业园区32个,引导42家企业入驻,实际到位投资3.11亿元,吸纳劳动力就业5666人。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通过“云品入沪”这一工程,累计销售云南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53.7亿元,也为稳定上海“菜篮子”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直以来,创新资源匮乏制约着云南的发展。通过科技部支持,将支持“科技入滇”写入《科技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创新 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建议》《“十四五”东西部科学技术合作实施方案》,云南得以通过“科技入滇”平台大量引入国内优质创新资源入滇落地。
就在今年9月,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合作协议签署,在“云品入粤”和“粤企入滇”的推进中,两省实现对外开放、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商业活动等领域深度合作,实现滇粤互利共赢。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云南引进422个院士专家团队,累计突破杂交水稻、柠檬产业、贵金属和铝材料加工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435项,开发新产品338个。
这些成果,不仅增进了云南科学技术实力,成为云南积极融入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促进云南与全国各地全方位深入交流合作,也为云南加快乡村振兴,破解创新难题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全球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与国际贸易格局重构的大背景下,云南积极地推进与南亚东南亚之间的跨境合作。
2018年在云南建设的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技术转移交易买卖平台,以“互联网+大数据+科技成果”的服务模式,为国内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创新型公司可以提供信息供给、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法律援助、项目开发、技术合作等专业化服务。
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上,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一组数据:目前,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技术转移交易买卖平台入驻技术服务机构超过90家,入驻国内外专家239名,上线知识产权成果累计达二十余万项,上线月,累计实现技术有效服务对接超过100项,第三方技术服务超过200项。
大处建立平台,细节深化合作。2013年起,云南便探索出了国际科技特派员制度,先后分5批选派了92名国际科技特派员,赴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研究、技术咨询、技术培养和训练等工作。
作为最早一批认定选派的国际科技特派员,云南师范大学教授陈玉保在老挝科技部新能源与材料研究所、国家妇女儿童医院、万象省孤儿学校(初中)、万象市相关医院,参与建成了20余个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集中示范区。
而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文建成,担任国际科技特派员期间,为亚洲农业(缅甸)公司的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优质米生产、人才教育培训提供技术服务。筛选出2个优质香米常规籼稻品种“TP1268”和“TP1262”,通过缅甸国家审定(登记)新品种1个,进行新品种示范推广20余万亩。
这些成果,都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取得积极进展的直观展示。据公开报道显示,接下来,云南将创新合作机制,提升合作层次,不断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通过“科技相通、技术相通促进民心相通”。
(部分资料来自《人民日报》、人民网、科技部官网、云南省人民政府网站、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日报》等)
下一条:七彩云端 共享新机遇 共谋新发展 “南博故事汇”助力参展企业展示高品质的产品
下一篇:中国实验室真空炉数据监测报告